Redis相关问题一

Redis 相关问题一

  1. Redis为什么那么快?

完全基于内存,绝大部分请求是纯粹的内存操作,非常快速。数据存在内存中,类似于HashMap,HashMap的优势就是查找和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(1);

数据结构简单,对数据操作也简单,Redis中的数据结构是专门进行设计的;

采用单线程,避免了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换和竞争条件,也不存在多进程或者多线程导致的切换而消耗 CPU,不用去考虑各种锁的问题,不存在加锁释放锁操作,没有因为可能出现死锁而导致的性能消耗;

使用多路I/O复用模型,非阻塞IO;

使用底层模型不同,它们之间底层实现方式以及与客户端之间通信的应用协议不一样,Redis直接自己构建了VM 机制,因为一般的系统调用系统函数的话,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去移动和请求;

Redis相关问题三

Redis 相关问题三

  1. Redis高并发会出现哪些问题?

1) 如果redis宕机了,或者链接不上,怎么办?

解决方法:

①配置主从复制,配置哨兵模式(相当于古代门派的长老级别可以选择掌门人的权利),一旦发现主机宕机,让下一个从机当做主机。

②如果最坏的情况,只能关闭Redis连接,去往数据库连接。但由于数据量大,这样SQL数据库也会宕掉的。

2) 如果redis缓存在高峰期到期失效,在这个时刻请求会向雪崩一样,直接访问数据库如何处理?

设置条件查询判断,判断redis缓存里是否有数据,如果没有,则去往数据库连接。当然要加分布式锁,利用redis的单线程+多路IO复用技术,原子性原理,让其它的线程请求等待,假若第一个线程进去获取到分布式锁在查询数据的途中宕掉了,不能让其它线程一直等待,设置等待一定时间判断是否取回数据,如果没有,递归调用自己的方法让第二个线程继续拿分布式锁查询数据库。当第二个锁从数据库拿到数据时,把数据值设置到redis数据库缓存中,设置失效时间,避免占内存,方便使用提高效率。

3) 如果用户不停地查询一条不存在的数据,缓存没有,数据库也没有,那么会出现什么?

如果数据不存在,缓存中没有,数据库也没有,当然如果不设置判断,会一直调用数据库,使数据库效率降低,访问量大时甚至会宕机。

解决方案:从数据库查询,如果数据库没有,则返回值为Null,判断数据库返回的值,如果为Null,则自定义把标识的字段存到Redis中,用key,value的方法,jedis.setex(key,”empty”),设置失效时间跟具体情况而定,然后调用String json=jedis.get(key),判断是否获取的值”empty”.equal(json),如果相等,则抛出自定义异常,给用户提示,或者直接return null。这样用户再次查询的时候由于先从reids缓存中查询,redis会有对应的Key获取之前设置的value值,这样就不会再次调用数据库,影响效率等问题。

Redis相关问题二

Redis 相关问题二

  1. Redis采用多线程会有哪些问题?

公司某个项目使用了redis进行数据的快速写入与查询,但在测试中发现它的查询速度完全不敌MySQL.经过代码分析发现,我们的架构师来了个奇葩操作.Redis与MySQL的关联,也就是先从Redis中查出相关数据在循环查询MySQL来获取完整数据,对于这种操作只能认为架构的脑袋被电梯夹了,在没有什么借口可以解释。好多人都是这样,对新技术有点皮毛了解就想”大显身手”,结果就闹得很是尴尬。

大家知道Redis是非关系型数据库,特点就是”快”,那我们直接把想要的数据全部存入Redis中,不做任何关联。

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,Redis在多线程高并发下出现数据错乱,也就是A的数据给了B,B的数据给到了C….

分析:程序是多线程并且高并发情况,而Redis是单线程,也就是程序在Redis驱动返回结果时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.

解决方法:Redis操作方法添加线程锁(lock),让其他线程排队.

Linux目录结构简易理解

Linux目录结构

/bin:
bin是Binary的缩写,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。

/boot:
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,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。

/dev :
dev是Device(设备)的缩写,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,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。

/etc:
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。

/home:
用户的主目录,在Linux中,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,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。

/lib:
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,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。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。

/lost+found:
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,当系统非法关机后,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。

/media:
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,例如U盘、光驱等等,当识别后,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。

/mnt:
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,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/mnt/上,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。

/opt:
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。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。默认是空的。

/proc:
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,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,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。
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,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,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,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:

echo 1 > /proc/sys/net/ipv4/icmp_echo_ignore_all
/root:
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,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。

/sbin:
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,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。

/selinux:
这个目录是Redhat/CentOS所特有的目录,Selinux是一个安全机制,类似于windows的防火墙,但是这套机制比较复杂,这个目录就是存放selinux相关的文件的。

/srv:
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。

/sys:

这是linux2.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。该目录下安装了2.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。

sysfs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:针对进程信息的proc文件系统、针对设备的devfs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devpts文件系统。
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。

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,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。

/tmp:
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。

/usr: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,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,类似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。

/usr/bin:
系统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。

/usr/sbin:
超级用户使用的比较高级的管理程序和系统守护程序。

/usr/src:
内核源代码默认的放置目录。

/var:
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,我们习惯将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。包括各种日志文件。

/run:
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,存储系统启动以来的信息。当系统重启时,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应该被删掉或清除。如果你的系统上有 /var/run 目录,应该让它指向 run。

note

在 Linux 系统中,有几个目录是比较重要的,平时需要注意不要误删除或者随意更改内部文件。

/etc: 上边也提到了,这个是系统中的配置文件,如果你更改了该目录下的某个文件可能会导致系统不能启动。

/bin, /sbin, /usr/bin, /usr/sbin: 这是系统预设的执行文件的放置目录,比如 ls 就是在/bin/ls 目录下的。

值得提出的是,/bin, /usr/bin 是给系统用户使用的指令(除root外的通用户),而/sbin, /usr/sbin 则是给root使用的指令。

/var: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,系统上跑了很多程序,那么每个程序都会有相应的日志产生,而这些日志就被记录到这个目录下,具体在/var/log 目录下,另外mail的预设放置也是在这里。

Linux处理目录的常用命令

Linux处理目录的常用命令

常见的处理目录的命令:

  • ls: 列出目录
  • cd:切换目录
  • pwd:显示目前的目录
  • mkdir:创建一个新的目录
  • rmdir:删除一个空的目录
  • cp: 复制文件或目录
  • rm: 移除文件或目录
  • mv: 移动文件与目录,或修改文件与目录的名称

使用 man [命令] 来查看各个命令的使用文档,如 :man cp。

ls (列出目录)

在Linux系统当中, ls 命令可能是最常被运行的。

1
2
3
4
5
语法:

[root@www ~]# ls [-aAdfFhilnrRSt] 目录名称
[root@www ~]# ls [--color={never,auto,always}] 目录名称
[root@www ~]# ls [--full-time] 目录名称

参数:

  • -a :全部的文件,连同隐藏档( 开头为 . 的文件) 一起列出来(常用)
  • -d :仅列出目录本身,而不是列出目录内的文件数据(常用)
  • -l :长数据串列出,包含文件的属性与权限等等数据;(常用)
    将家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列出来(含属性与隐藏档)

mkdir(创建目录)

语法

1
mkdir [-mp] 目录名称

参数:

  • -m :配置文件的权限,不需要看默认权限 (umask) 的脸色
  • -p :将所需要的目录(包含上一级目录)递归创建起来

实例:在/tmp下尝试创建数新目录:

1
2
3
4
5
6
7
[root@www ~]# cd /tmp
[root@www tmp]# mkdir test
[root@www tmp]# mkdir test1/test2/test3/test4
mkdir: cannot create directory `test1/test2/test3/test4':
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
[root@www tmp]# mkdir -p test1/test2/test3/test4
加了这个 -p 的选项,可以自行帮你创建多层目录!

实例:创建权限为 rwx–x–x 的目录。

1
2
3
4
5
[root@www tmp]# mkdir -m 711 test2
[root@www tmp]# ls -l
drwxr-xr-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:50 test
drwxr-xr-x 3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:53 test1
drwx--x--x 2 root root 4096 Jul 18 12:54 test2

rmdir(删除目录)

1
rmdir [-p] 目录名称

参数:

-p :连同上一级『空的』目录也一起删除
删除 runoob 目录

1
[root@www tmp]# rmdir runoob/

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 rmdir 仅能删除空的目录,你可以使用 rm 命令来删除非空目录。

cp(拷贝文件和目录)

语法:

1
2
[root@www ~]# cp [-adfilprsu] 来源档(source) 目标档(destination)
[root@www ~]# cp [options]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.... directory

参数:

-a:相当於 -pdr 的意思,至於 pdr 请参考下列说明;(常用)

-d:若来源档为连结档的属性(link file),则复制连结档属性而非文件本身;

-f:为强制(force)的意思,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且无法开启,则移除后再尝试一次;

-i:若目标档(destination)已经存在时,在覆盖时会先询问动作的进行(常用)

-l:进行硬式连结(hard link)的连结档创建,而非复制文件本身;

-p:连同文件的属性一起复制过去,而非使用默认属性(备份常用);

-r:递归持续复制,用於目录的复制行为;(常用)

-s:复制成为符号连结档 (symbolic link),亦即『捷径』文件;

-u:若 destination 比 source 旧才升级 destination !

用 root 身份,将 root 目录下的 .bashrc 复制到 /tmp 下,并命名为 bashrc

1
2
3
[root@www ~]# cp ~/.bashrc /tmp/bashrc
[root@www ~]# cp -i ~/.bashrc /tmp/bashrc
cp: overwrite `/tmp/bashrc'? n <==n不覆盖,y为覆盖

rm (移除文件或目录)

语法:

1
rm [-fir] 文件或目录

参数:

  • -f :就是 force 的意思,忽略不存在的文件,不会出现警告信息;
  • -i :互动模式,在删除前会询问使用者是否动作
  • -r :递归删除啊,最常用在目录的删除了
1
2
[root@www tmp]# rm -i bashrc
rm: remove regular file `bashrc'? y

如果加上 -i 的选项就会主动询问喔,避免你删除到错误的档名

mv (移动文件与目录,或修改名称)

语法:

1
2
[root@www ~]# mv [-fiu] source destination
[root@www ~]# mv [options]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.... directory

参数:

  • -f :force 强制的意思,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,不会询问而直接覆盖;
  • -i :若目标文件 (destination) 已经存在时,就会询问是否覆盖!
  • -u :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,且 source 比较新,才会升级 (update)

复制一文件,创建一目录,将文件移动到目录中

1
2
3
4
[root@www ~]# cd /tmp
[root@www tmp]# cp ~/.bashrc bashrc
[root@www tmp]# mkdir mvtest
[root@www tmp]# mv bashrc mvtest

将某个文件移动到某个目录去,就是这样做!

将刚刚的目录名称更名为 mvtest2

1
[root@www tmp]# mv mvtest mvtest2

Linux更改文件属性

Linux 更改文件属性

1、chgrp:改属组 change group

语法:

1
chgrp [-R] 属组名 文件名

参数选项 [-R]: 递归更改文件属组,就是在更改某个目录文件的属组时,如果加上-R的参数,那么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属组都会更改。

2、chown:改属主,也可以同时更改属组 change owner

语法:

1
2
chown [–R] 属主名 文件名
chown [-R] 属主名:属组名 文件名

进入 /root 目录(~)将install.log的拥有者改为bin这个账号:

1
2
3
4
[root@www ~] cd ~
[root@www ~]# chown bin install.log
[root@www ~]# ls -l
-rw-r--r-- 1 bin users 68495 Jun 25 08:53 install.log

3、chmod:更改文件9个属性

Linux文件的基本权限就有九个,分别是owner/group/others三种身份各有自己的read/write/execute权限。

例如:文件的权限字符为:『-rwxrwxrwx』, 可以使用数字来代表各个权限,各权限的分数对照表如下:

  • r:4
  • w:2
  • x:1

每种身份(owner/group/others)各自的三个权限(r/w/x)分数是需要累加的,例如当权限为: [-rwxrwx—] 结果:

1
2
3
owner = rwx = 4+2+1 = 7
group = rwx = 4+2+1 = 7
others= --- = 0+0+0 = 0

设定权限变更为:770

语法

1
chmod [-R] xyz 文件或目录

参数 xyz : 就是刚刚提到的数字类型的权限属性,为 rwx 属性数值的相加。eg: 770

Example: 将.bashrc这个文件所有的权限都设定启用

1
2
3
4
5
[root@www ~]# ls -al .bashrc
-rw-r--r-- 1 root root 395 Jul 4 11:45 .bashrc
[root@www ~]# chmod 777 .bashrc
[root@www ~]# ls -al .bashrc
-rwxrwxrwx 1 root root 395 Jul 4 11:45 .bashrc

那如果要将权限变成 -rwxr-xr– 呢?那么权限的分数就成为 [4+2+1][4+0+1][4+0+0]=754。

符号类型改变文件权限

另一种改权限的方式。针对user,group,others设置权限。

  1. user
  2. group
  3. others

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 u, g, o 来代表三种身份的权限。

可选 :

  • u
  • g
  • o
  • a (指所有,即全部的身份)

操作符:

    • 加入
    • 除去
  • = 设定
    权限:
  • r
  • w
  • x

可以使用以下语法来设定:

1
chmod u=rwx,g=rwx,o=rwx 文件名

Example:将文件权限设置为 -rwxr-xr– ,

1
2
3
4
5
6
#  touch test    // 创建文件
# ls -al test // 查看默认权限
-rw-r--r-- 1 root root 0 Nov 15 10:32 test
# chmod u=rwx,g=rx,o=r test // 修改权限
# ls -al test
-rwxr-xr-- 1 root root 0 Nov 15 10:32 test

而如果是要将权限去掉而不改变其他已存在的权限呢?
例如要拿掉全部人的可执行权限,则:

1
2
3
#  chmod  a-x test1
# ls -al test1
-rw-r--r-- 1 root root 0 Nov 15 10:32 test1

Linux 目录结构

Linux目录结构

/bin:
bin是Binary的缩写,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。

/boot:
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,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。

/dev :
dev是Device(设备)的缩写,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,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。

/etc:
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。

/home:
用户的主目录,在Linux中,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,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。

/lib:
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,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。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。

/lost+found:
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,当系统非法关机后,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。

/media:
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,例如U盘、光驱等等,当识别后,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。

/mnt:
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,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/mnt/上,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。

/opt:
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。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。默认是空的。

/proc:
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,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,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。
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,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,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,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:

echo 1 > /proc/sys/net/ipv4/icmp_echo_ignore_all
/root:
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,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。

/sbin:
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,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。

/selinux:
这个目录是Redhat/CentOS所特有的目录,Selinux是一个安全机制,类似于windows的防火墙,但是这套机制比较复杂,这个目录就是存放selinux相关的文件的。

/srv:
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。

/sys:

这是linux2.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。该目录下安装了2.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。

sysfs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:针对进程信息的proc文件系统、针对设备的devfs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devpts文件系统。
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。

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,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。

/tmp:
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。

/usr: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,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,类似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。

/usr/bin:
系统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。

/usr/sbin:
超级用户使用的比较高级的管理程序和系统守护程序。

/usr/src:
内核源代码默认的放置目录。

/var:
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,我们习惯将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。包括各种日志文件。

/run:
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,存储系统启动以来的信息。当系统重启时,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应该被删掉或清除。如果你的系统上有 /var/run 目录,应该让它指向 run。

note

在 Linux 系统中,有几个目录是比较重要的,平时需要注意不要误删除或者随意更改内部文件。

/etc: 上边也提到了,这个是系统中的配置文件,如果你更改了该目录下的某个文件可能会导致系统不能启动。

/bin, /sbin, /usr/bin, /usr/sbin: 这是系统预设的执行文件的放置目录,比如 ls 就是在/bin/ls 目录下的。

值得提出的是,/bin, /usr/bin 是给系统用户使用的指令(除root外的通用户),而/sbin, /usr/sbin 则是给root使用的指令。

/var: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,系统上跑了很多程序,那么每个程序都会有相应的日志产生,而这些日志就被记录到这个目录下,具体在/var/log 目录下,另外mail的预设放置也是在这里。

Linux绝对路径 、 相对路径

Linux绝对路径 、 相对路径

Linux的目录结构为树状结构,最顶级的目录为根目录 /。

其他目录通过挂载可以将它们添加到树中,通过解除挂载可以移除它们。

绝对路径:
路径的写法,由根目录 / 写起,例如: /usr/share/doc 这个目录。

相对路径:
路径的写法,不是由 / 写起,例如由 /usr/share/doc 要切换到 /usr/share/man 底下时,可以写成: cd ../man 这就是相对路径。

Java 使用数组实现栈

使用数组实现栈

1
2
3
4
自己实现一个栈,要求这个栈具有push()、pop()(返回栈顶元素并出栈)、peek() (返回栈顶元素不出栈)、isEmpty()、size()
这些基本的方法。

提示:每次入栈之前先判断栈的容量是否够用,如果不够用就用Arrays.copyOf()进行扩容;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93
94
95
96
97
98
99
100
101
102
103
104
105
106
107
108
109
110
111
112
113
114
115

package program;

import java.util.Arrays;

public class MyStack {

/*
* 使用数组实现栈: 自己实现一个栈,要求这个栈具有push()、pop()(返回栈顶元素并出栈)、peek()
* (返回栈顶元素不出栈)、isEmpty()、size()这些基本的方法。
* 提示:每次入栈之前先判断栈的容量是否够用,如果不够用就用Arrays.copyOf()进行扩容;
*/

/*
* 存数据的数组
*/
private int[] storage;

/*
* 容量
*/
private int capacity;

/*
* 元素个数
*/
private int count;

/*
* 每次以当前容量进行扩容
*/
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GROW_FACTOR = 2;

// TODO:默认构造函数
public MyStack() {
this.capacity = 8;
this.count = 0;
this.storage = new int[8];
}

// TODO:带初始容量的构造方法
public MyStack(int initialCapacity) {
if (initialCapacity < 1)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Capacity too small.");

this.capacity = initialCapacity;
this.storage = new int[initialCapacity];
this.count = 0;
}

// TODO: 入栈
public void push(int value) {
if (count == capacity) {
scrollUpCapacity();
}
storage[count++] = value;
}

// TODO: 扩容
private void scrollUpCapacity() {
int newCapacity = capacity * GROW_FACTOR;
storage = Arrays.copyOf(storage, newCapacity);
capacity = newCapacity;
}

// TODO: 返回栈顶元素(出栈)
public int pop() {
count--;
if (count == -1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Stack is empty.");
}
return storage[count];
}

// TODO: 返回栈顶元素(不出栈)
public int peek() {
if (count == 0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Stack is empty.");
} else {
return storage[count - 1];
}
}

// TODO: 判断是否为空
public boolean isEmpty() {
return count == 0;
}

// TODO: 返回长度(元素个数)
public int size() {
return count;
}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MyStack myStack = new MyStack(3);
myStack.push(1);
myStack.push(2);
myStack.push(3);
myStack.push(4);
myStack.push(5);
myStack.push(6);
myStack.push(7);
myStack.push(8);
System.out.println(myStack.peek());// 8
System.out.println(myStack.size());// 8
for (int i = 0; i < 8; i++) {
System.out.println(myStack.pop());
}
System.out.println(myStack.isEmpty());// true
myStack.pop();// 报错:java.lang.IllegalArgumentException: Stack is empty.

myStack.push(520);
}

}

Java 实现最小值函数

实现最小值函数

自己设计一个泛型的获取数组最小值的函数.并且这个方法只能接受Number的子类并且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。

1
2
3
4
5
6
7
8
9
//注意:Number并没有实现Comparable
private static <T extends Number & Comparable<? super T>> T min(T[] values) {
if (values == null || values.length == 0) return null;
T min = values[0];
for (int i = 1; i < values.length; i++) {
if (min.compareTo(values[i]) > 0) min = values[i];
}
return min;
}

测试:

1
2
3
int minInteger = min(new Integer[]{1, 2, 3});//result:1
double minDouble = min(new Double[]{1.2, 2.2, -1d});//result:-1d
String typeError = min(new String[]{"1","3"});//报错